po18脸红心跳 - 言情小说 - 女尊首辅养成记(科举)在线阅读 - 第 114 章 第一百一十四章

第 114 章 第一百一十四章

    周威着人,将杨思焕亲手盖过印的告示贴在闹市。

    重新丈量土地的消息不胫而走。

    徐县丞沐休在家,她得知这事的时候,告示已经贴了出去。

    “重新丈量土地?”徐县丞睡过午觉醒来,听到消息,手都在发抖,瞪着眼睛脱口而出:“疯了,真是疯了!”

    太康县虽不是什么富庶之地,离京城也有些距离,但当地也不乏豪绅贵族。

    她们明面上拥有的土地不过是冰山一角,当初在丈量土地时,不知少报了多少,名义上“无主”的土地,实则全为她们所有。

    而到年底,她们却只需要交很少的税。

    这种现象在大犁很普遍,只是太康县土地贫瘠,官僚主义严重,穷人的日子就尤为艰辛。

    有些人看着不显山不露水,背后的势力却不容小觑。

    譬如城西郭家,是前任吏部尚书的外家,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前任知县、乃至知府都要给她面子;又如城南吕家,更了不得——当今首辅夫郎的外甥嫁到吕家,成亲那日当真是十里红妆,那排场便是拿到京城,也是数一数二的。

    一旦重新丈量土地,单是郭吕两家就要震一震,那整个太康县还不得闹翻天?

    今年年底,五年一度的地方官员考核就要开始,徐县丞已经做了近十年的县丞,所谓县丞,不过就是知县的副手,知县捅了娄子,县丞也逃不了干系。

    好不容易有翻身的机会,怎能在这时候得罪那些祖宗?

    这样想着,徐县丞的手脚冰凉,却也无法,官高一级压死人,可她亦不想坐以待毙,立马舔笔写信,叫人快马加鞭赶送到府城,竭力求自保。

    是日傍晚,周威放衙回家,一下驴车就收到两张请帖,未等她展开细瞧,就听送帖子的小童说:“我家家主请您和知县大人一道前往百味轩一叙。”

    小童不紧不慢地说着话,眼神里有掩不住傲气。

    周威因此一笑:“知县大人又不在这里,你家家主若诚心请她,就该把帖子送给她才是。”

    说罢将帖子原封还回,砰然合起大门。

    小童顿时没了主张,方才去找杨思焕,连人都没见到,到这里又吃闭门羹,她不知该如何回去跟主子交代。只好灰溜溜折回了府。

    杨见敏在院子里就听到周威的说话声,听出她心情不好,便默默跟了过去,没等他开口,周威先皱了眉:“你能不能去劝劝她?”

    杨见敏端了盆来给她洗手:“劝谁?”

    “还能有谁?”周威愤愤地说,“还不是你那脑子缺根弦的妹妹!”

    周威憋了一肚子的火,终于发出来了,却在说完那话的一瞬间就觉出不对。

    她看到杨见敏的笑意僵在脸上:“她怎么你了?你为何这样说她?”

    周威和杨见敏好不容易走到一起,这是她头一回用这种语气说话。何况杨见敏素来回护杨思焕,当着他面说他妹妹的不是,他是该生气的。

    周威叹了口气,双手搭在杨见敏的肩上,压低了声音道:“她要重新丈量土地,在首辅家眷头上动土,一旦事情闹大,她这辈子都别想回京了。”

    杨见敏心中大骇,当真如此,妹妹的前途岂不是全毁了?

    “怪不得街上那样热闹,我当是什么事。”杨见敏兀自说道,“她这是为民做主,明明是好事。”

    “你也糊涂了?”

    杨见敏摇头:“我有什么办法,她自小脾气就犟,一旦决定了的事,九头牛都拉不回来。我劝也是没有用的。”

    周威又是一叹,来回踱步,突然开口:“那周爷呢?”

    “我三弟?”杨见敏道,“他写信来劝?信一来一回要好几个月,来不及的,更何况他现在人在宫中......”

    杨思焕离京不久,周世景终是入了太史府,进宫做了内史,这事人人皆知,唯独瞒过了杨思焕。

    周威却道:“我可以仿周爷的笔迹。思焕在书院那会儿就临他字帖,那字清雅有致,我或许能仿出一二,再洒点水,刻意弄糊些,她就看不出来了。你知道,她是头倔驴,行事不给自己留余地,眼下除了周爷,还有谁能拉回她?”

    杨见敏闻言沉吟不语,良久他才道:“我们已经骗过她一回,难道还要再骗一次吗?”

    周威也沉默了。

    次日天不亮,杨思焕就亲自带人丈量土地,雷厉风行。

    天慢慢亮起来,围聚在田头的人越来越多。

    衙役们分散开来,各自手持标绳开始丈量“无主”的田。

    远处有个衙役欠着比划了半天,然后喊了一声:“二亩三分。”

    她们心里拿捏得清楚,正在丈量的田,是郭家的,她们可不想惹麻烦,于是都刻意少报了许多。

    明明是五亩地,她们却报成四亩,那余下的一亩,依旧归于豪绅们所有。

    而杨思焕就站在田埂上静静地看着衙役们忙碌的身影。

    “三亩一分。”

    “二亩四分。”

    报数声此起彼伏,典史提笔写个不停,这典史生得矮胖,在嘈杂声中急得大汗淋漓,额头油得反光。

    她喘着大气,连连斥道:“慢点,慢点,一个个来。”

    “你这样不行。”

    典史正在专心记录,被头顶传来的声音惊了一下,猛然抬头,见说话者是杨思焕,登时脸都吓白了。

    杨思焕细细瞧过墨迹未干的册子,然后扭头问一旁的衙役:“这块地,你方才报得是多少?”

    衙役道:“回大人,二亩四分。”

    杨思焕挑眉,指着册子诘问典史:“明明是二亩四分,你怎得记作一亩四分?还有这个,本官好像记得是五亩,怎么变成三亩了?看你年纪轻轻,如何就耳背了?”

    “大人,我......”

    杨思焕漠然抬手,示意典史不必解释,又叫人重新拿了本册子,亲自提笔来记。

    不远处的吴主簿也捧了册子在记,有人过去和她低语几句,杨思焕抬眸扫了一眼,恰好看见主簿凝重的表情。

    “吴大人,杨大人叫小的提醒您,土地丈量是民生大事,马虎不得。”

    吴主簿点头:“下官知道了。”

    杨思焕微微一笑,继续低头记录:“多少?”

    衙役重复道:“大人,三亩一分。”

    杨思焕定定地回望衙役,再次问她:“多少?”

    衙役仍是面不改色:“三亩一分,大人。”

    杨思焕点头:“三亩一分,是吧?”一面说着,一面记下,语毕转了转手腕,对身旁的随从道:“典史刚辞了官,这里人手不够,你去书院找几个本分的学生,叫她们来帮忙量地。”

    典史听了这话,欲哭无泪,却因理亏,不敢多说半句。

    杨思焕继续道:“这耽误不了几天功夫,届时本官会自掏腰包,跟她们说,酬劳不多,全凭自愿。”

    随行者应声离去,不一会儿就带了七八个书生过来。她们是童生,其中最大的看起来三十出头,小的不过十四五岁,她们见到杨思焕,远远就躬身行礼。

    “大人,听说酬劳只有几文钱,学生们都不愿来,只有这几个人......”

    杨思焕颔首,背手走了过去:“有谁在家干过农活吗?”

    书生们面面相觑,都不说话,最大的那个站了出来:“回大人的话,学生是乡下来的。”

    她的声音很小,说话时也不抬头。

    她一说完,其他几个书生也开口:“回大人,我们都是乡下人。”

    杨思焕望着年长的那个书生问:“你叫什么名字?”

    “回大人,小姓梅,名三省。”

    “梅三省,这个名字好。”杨思焕望着书生,指着脚下的田问她:“三省,本官考考你,你觉得这块地适合种什么?”

    书生闻言半蹲下去,捧了半抔土,用手细细捻碎,又用棍子往深处刨了刨,良久才回:“大人,学生以为,这本是块良田,却连年种了麦子,来年最好种些豆子,不远处就是水塘,隔年种些水稻是不错的。所以学生认为,这块地,勉强可算入二等之流。”

    “二等?”杨思焕笑了,“太康北临黄河,是黄泛区,这种良田却只能算作二等了?”

    梅三省低下头,不说话。

    “不过,你这种说法是不错的。”杨思焕扫视众书生:“你们记录的时候,不要只记土地大小,要按等级分类记下。”m.

    这样以后分地的时候,也相对公平一些。

    杨思焕说着话,就让人拿了纸笔分发下去。

    空旷的田地忙得热火朝天,衙役收了量杆,喊声:“一亩二分。”就迅速转移到下一块田。

    杨思焕走了过去:“慢着!”

    书生手下一顿:“大人,怎么了?”

    杨思焕不说话,默默绕着那块田走了两圈,才开口说:“丈二见方,差不多两亩的地,你量成一亩二分?”

    衙役尴尬地垂首:“那小的重新量过便是?”

    “你是得重新量。”杨思焕冷冷地说,“不仅这块,所有地都要重量。”

    衙役哑然,周围的衙役听了这话也纷纷停下手中的活。

    “大人,那这一早上岂不是都白干了?”

    “是啊,什么时候才是个头啊?”

    一时间沸反盈天,杨思焕却坚持要重量,她继续说:“谁让你们一块块量的?像这种形状不规则的地,尤难丈量,就算量好了,将来分田也不好分。你们不如直接量出一片大的,然后单独割出边界的一部分,置换中间散田,到时候分田也方便。”

    听起来似乎有些道理,大家都只想着量田,还没有想过,将来将田分到各家各户,更是琐事一件。

    这时又有人站出来小声提醒:“大人,中间有零散的田里种了东西,不好换呐。”

    杨思焕则反问那人:“分别是谁的?”

    有人低语:“大人,是吕家的。”那人说得很小声,就怕别人听到似的,杨思焕却朗声重复:“吕家?哪个吕家?那本官倒又糊涂了,那些地按田亩册记载,明明是无主的荒地,却为何被人种了稻子?那稻子是野生的,不用交税?既然是野生的,等它熟了,大家一起割来分掉好了。”

    此话一出,围观的百姓兴致高涨,纷纷叫好。这一望无边的稻子,要是全割了分掉,年底家家户户交完赋税仍有余粮,再也没人会饿肚子了。

    此时一辆驴车缓缓在路边停下,周威坐在车里,至此,她才终于明白,杨思焕丈量土地,哪里是一时兴起!她这分明早就盘算好了。

    “大人,这稻子当真能分咯?”

    没等杨思焕开口,周威走了过来:“那得看月底之前有没有人来衙门登记认领,认领之前需要补交三年赋税,如果无人认领,这些‘野稻’就由官衙派人统一收割。”

    周威顿了顿,望着杨思焕问:“大人觉得如何?”

    杨思焕“嗯”了一声,接着说下去:“其中部分纳入粮仓,赈灾济贫,一部分均分到户,人人有份。”

    衙役们也是爹生娘养的人,就是被豪绅压榨惯了,才惧怕她们,听了杨思焕的这番话,她们似乎也被煽动了,一个个都甩开膀子大干起来。

    不到十日,太康县无主的田都被量好了。

    之后周威主动提出要负责土地再分配事宜,杨思焕却拒绝她道:“你是想要越俎代庖?”

    周威歪着身子绕着杨思焕转了一圈:“杨大人还在生气吗?就因为下官喊了您的名?”

    读书人之间一般会互唤彼此的表字。除了极为亲近的人和陛下,几乎没有谁会喊当杨思焕的面喊她大名。

    就连陛下偶尔都会唤她的字,以拉近君臣距离,偏偏周威那日当众顶撞杨思焕,还连名带姓喊她的名。

    杨思焕当时着实被气到了,可她不是会记仇的人,周威也知道,就转过身去,仰头望着房梁叹气:“我怎么这么倒霉?流落到这个鸟不拉屎的穷场子。做了人家的小跟班,如今人家还跟我摆起谱来了,唉!我要向她跪下请罪吗?”

    杨思焕蹙眉,背手离开了,周威却追了上去,仍在她耳边唠叨:“大人,您大人不计小人过,就原谅下官一次吧。下官才刚上任,总不能这么无所事事下去。”

    杨思焕没奈何,进了书房把门关上,倒了茶让周威坐下,谁知她刚转过头,见那货坐在摇椅上眯着眼睛,眨眼的功夫就已经要睡着了。

    “你不要插手这件事,这是为你好。”杨思焕叹道,“我重新丈量土地,得罪了太多人,府台也施过压,徐县丞称病托假至今,她有她的难处,我不会怪她。你才刚来,日后她们要报复,也找不到你头上,所以你就不要掺和进来了。”

    周威眯着眼睛,慵懒地翻身:“杨大人真伟大,下官都要感动哭了。”

    杨思焕不管她的洋腔怪调,有些无奈地说:“我有想过,如果当一辈子官,我都做不好一件事,不如为百姓办一件大事,就算就此被罢官,也不枉为官一场了。”她顿了顿复道:“何况,我巴不得她们来报复我。”

    周威猛然睁开眼睛:“什么意思?”

    却见杨思焕微笑着淡淡道:“我最初在户部当职,知晓大犁一年赋税,不过七千五百万两白银,却有传言,称首辅夫郎外甥大婚花费近五十万两,这还是在小小的县城,你难道不觉得奇怪吗?”

    周威怔了怔,敛去慵懒之态,马上正襟危坐:“你是说,你有意激吕家,就等着刘文昌的人反击你。你这是下套,要抓刘文昌贪污的证据?”

    杨思焕似笑非笑地抿了口茶,什么都没说。

    “是陆太傅吗?”话一出口,周威又觉不对。

    陆太傅喜欢刘健那样活泼的后生,不太喜欢杨思焕这种畏首畏尾、见到她连话都不敢多说一句的人,那不是陆太傅,杨思焕背后的会是谁呢?

    杨思焕拨/弄着浮茶:“总之我有退路,你什么都不必做。”

    周威抬头,久久地看着杨思焕,不知为何,这一瞬间她突然觉得眼前这人有些陌生。她站了起来,拍着杨思焕的肩膀:“那就好,看来我和你大哥都白担心了。”

    周威甩甩胳膊就推门出去,走到院子里又折回来时,看到杨思焕脸色苍白地靠坐在太师椅上。

    “刚才还好好的,现在脸色怎么这么难看?”

    杨思焕晃晃脑袋坐正,从牙关挤出一句:“我没事,可能是因为中午没吃饭。”

    周威看她嘴唇白得吓人,赶紧去叫/春春拿了包子来。

    “怎么和小孩子一样。”

    杨思焕舌头发麻,手也没了力气,她隐约觉得,自己不是饿了这么简单。

    她可能病了。

    周威一面把包子塞进她嘴里,一面给她倒茶,“你啊,也就是娶了周爷,不然估计也不能囫囵长这么大。把自己饿成这幅德性。”

    杨思焕笑了,她从没觉得周威这厮这么话唠,竟能叽叽喳喳说个没完,生生能烦死人。

    直到她扭头,看到镜子里的自己,才知道自己的脸色有多吓人。

    “也不知道怎么了,大人近来好几回晕倒。”春春忧心忡忡地说,“上一次,正是老家主的生忌,大人给她烧纸,纸烧到一半,自己倒了下去,衣角都被烧了一块。”

    杨思焕沉声打断他:“春春......”转而又问周威:“今天是不是中元节?”

    “是啊,七月十五。”周威看着杨思焕喝了姜丝糖水,嘴唇也红润许多,才放下心来,“对了,你大哥一早上就起来忙活,做得全是你爱吃的菜,让我叫你过去呢。”

    说话间,一把夺掉杨思焕正在啃的包子:“吃一个垫垫就行,你得留着肚子。”扭头又向春春道:“春春也来,别见外。”

    “诶,周大人慢走。”

    杨思焕很快就恢复过来,又继续整理卷宗。春春把周威送出门,在院子里徘徊,犹豫好久才敲开杨思焕的门,神情凝重地对杨思焕道:“大人,您每次晕倒都是十五,我们村以前也有人这样,后来才晓得,她是被不干净的东西缠上了,您要不要也找个神翁来去去邪?”

    杨思焕愣了一下,从手中的书卷里抬起头来,笑着用笔杆敲春春的头:“这么大的人了,怎么也同我那小外甥似的。这世上哪有什么鬼神?”

    “这也说不准呐。”春春趴在书桌上,将杨思焕仔仔细细打量一番,低声自语:“每到十五的这日,大人就好像变成另外一个人。”春春慢慢垂下眼睑,不敢直视眼前的人。

    杨思焕站起身来,走到廊庑下,夕阳照在她的脸上:“你看,我没事,也没有被鬼附身,你就不要自己吓自己了。”

    春春逆光看过去,大人还是那个大人。

    杨思焕在阳光下转动胳膊,身子也通泰许多。

    她伸手挡住太阳,仰头透过指缝看向漫天的红霞,有一行不知名的鸟从空中掠过。

    她不禁想起,这样绝美的景致,远方的那个人,他是否也能看到?史官提笔的女尊首辅养成记(科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