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18脸红心跳 - 历史小说 - 大明孽子在线阅读 - 第141章 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

第141章 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

    施进卿作为一个外族能够在巨港站稳脚跟,自然是及其聪明的。

    面对大明的王爷,他倒也不敢有什么不良目的。

    毕竟,王爷的身份实在是太高了。

    他也知道自己但凡是对朱瞻墉做了什么不合适的事情,最终他在巨港都是会混不下去的。

    大明不重视海外,并不表示在海外没有战斗力。

    随便搞几十艘福船带着兵马过来,就有能力把他给灭了。

    “前几天郑大人从西洋回来,路过旧港的时候,下官还说等明年找机会去南京城觐见皇上,没想到这才过了没几天,就见到了越王殿下,实在是下官的荣幸啊。”

    施进卿搞不清朱瞻墉这一次来巨港的目的,自然就只能是说一些虚头巴脑的话了。

    “你说如果大明在巨港驻扎海军,施大人你除了可以把巨港纳入到自己的掌控之中,还能把更多的土地控制起来吗?”

    施进卿这个人虽然不能全信,但是现在毋庸置疑是可以用的。

    朱瞻墉也不怕他以后不听话。

    只要现在听话就够了。

    “王爷,那要看这个海军的规模有多大,并且要看在陆地上有多少兵马可以使用,毕竟要掌控巨港,有海军基本上就够了,但是如果要掌握巨港背后苏门答腊岛上的大量土地,就要有足够的兵马才行。”

    施进卿不知道朱瞻墉为何突然这么说。

    不过他却是感到自己的机会似乎来了。

    “巨港附近有多少大明百姓?”

    虽然这些人很多都是在大明成立之前就来到巨港了,不过现在朱瞻墉肯定都是把他们纳入到大明百姓的范畴。

    “巨港这里有一万多人,如果把四周其他一些地方的人手也算进去的话,大概有两万人左右。”

    施进卿没有怎么犹豫就给出了答案。

    很显然,这个消息他是一直都有在把握的。

    “太少了,我大明百姓在巨港还是太少了,今后本王想办法让更多的百姓可以来到巨港这里,将这里打造成南洋最大、最繁华的存在。”

    朱瞻墉这么一说,施进卿有点担心,又有带你期待。

    担心的是到时候巨港是不是还由自己说了算。

    期待的是如果有朝廷的支持,那么巨港真的会有很大的发展机会。

    自己可以将巨港四周的领土,甚至将整个苏门答腊岛都控制起来。

    那时候,巨港宣抚司的权利,比大明的一个藩王也会少,甚至还更大。

    这对商人出生的施进卿来说,绝对是有非常大的诱惑力的。

    “多谢王爷支持,下官今后唯王爷命令是从,王爷您怎么安排,下官就怎么做。”

    关键时刻要抱大腿,要站队。

    施进卿对这一点显然是非常清楚的。

    所以没有太多的犹豫,他就有了决定。

    主要是他也没有其他选择啊。

    到现在为止,除了郑和下西洋的船队,他还没有见到过大明其他官面上的人物呢。

    “听说施大人的儿子颇有才华,本王在广州府修建了一座岭南学院,施公子可以来岭南学院好好进修一下,到时候说不定可以参加我大明的科举,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呢。”

    朱瞻墉这么一说,施进卿立马就知道是什么意思了。

    历朝历代,人质这一套都是玩的很熟练的。

    朱瞻墉提出要让他的儿子去广州当人质,施进卿不仅没有不高兴,反而很是激动。

    这说明朱瞻墉是真的接纳了他啊。

    只有这样子,对方才可能大力支持自己。

    “多谢王爷,等王爷返回大明的时候,犬子就麻烦王爷了。”

    “不麻烦,到时候正好跟施公子了解一下南洋的风土人情,让后续来到南洋的大明百姓能够少吃一些亏。”

    双方的关系很快就进入到了一个新的模式。

    气氛自然就更加热烈了。

    “施大人,旧港这里都有什么货物是适合跟大明进行贸易的呢?要想将旧港打造成南洋第一大港,就不能离开跟大明的贸易啊。”

    慢慢的,朱瞻墉将话题转移到了正题上面。

    海贸是最近几十年发展的重点,南洋肯定是不能避开的存在。

    “胡椒、八角、桂皮、肉豆蔻这些香料,苏门答腊岛上都可以出产,并且产量还不小。除此之外,苏门答腊岛虽然是一座岛,但是面积非常的广,岛上还有许多地方其实也是适合种植水稻的。”

    说到生意,施进卿就更加热情了。

    在他看来,这就是抱大腿的好处啊。

    自己刚刚拜入越王府门下,王爷就开始关照自己了。

    “香料自然是贸易的好东西,但是单纯的靠树林里纯天然的采摘,显然是不够的,可以让百姓多种植一些胡椒树之类的,提高香料的产量。”

    “除此之外,水稻的种植面积可以扩大,不管是有多少稻谷,我大明都是可以消化掉的。施大人不要觉得售卖稻谷的利润太低,但是粮食生意胜在稳定,只要做好了,那是可以长长久久的发展下去的。”

    朱瞻墉显然对水稻种植更加感兴趣。

    就这里的气候,一年三熟是绝对没有问题的。

    虽然已经安排将来郑和他们去美洲找土豆和地瓜之类的高产粮食,但是后世的经验证明,大米仍然是大明南方百姓最主要的口粮。

    而国内南方各地基本上都是山多地少,大米只要价格合适,不用担心没有销路的。

    再说了,以后朱瞻墉要吸引更多的人来到广州府,粮食的产量肯定也要跟上去,粮食的价格要比其他地方低,这样子才能让更多的人愿意进入到作坊做工啊。

    “王爷,这些都不是问题,就是人手可能会不足。您是不知道,这里的土人有多么的懒惰,只要还有一口吃的,他们就不愿意干活。要不然就凭着苏门答腊岛那么好的条件,早就发展起来了。”

    施进卿对于朱瞻墉的话很是认同。

    奈何有些事做起来总是有心无力。

    “这个好办,除了从国内移民,还可以从别的地方购买奴仆,那些西洋商家,应该是有不少都愿意做这个生意,只要给他们足够的利润,我们就不用担心缺人手。”

    朱瞻墉轻飘飘的一句话,就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 南山堂的大明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