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18脸红心跳 - 历史小说 - 诡三国在线阅读 - 第1688章 消息

第1688章 消息

    当李儒和贾诩接到了吕布和焉耆人交战,并且获得了初步的胜利的时候,李儒和贾诩都没有什么太多的意外,抑或是什么欣喜,因为原本这一次的战斗也不能算是什么大战役,不过是焉耆的一个部落,差不多就像是断了焉耆人的一条腿,打赢是正常,没打赢才会是稀罕事情。

    先抛开吕布和危须人怎样进行谈判和收获酬金的问题,也暂且不管李儒和贾诩怎样通过这一场战斗来撬动西域各国的关系,回过头来在平阳的斐潜,在见了蔡琰之后,就迎来了一个新的客人……

    蔡琰也是脸薄,斐潜将两个说白了,蔡琰反而更不好意思和斐潜见面,缩在自家小院之中,也不出来,就连斐潜登门也是谢绝了,颇让斐潜挠头。

    不过斐潜也没有很多时间放在这个方面上,当斐潜到了平阳的消息传开之后,前来拜访他的人简直就是络绎不绝,搞得斐潜都想在自家府衙之前售卖门票了,或者是搞些什么排号预约制度。

    在这其中,水镜先生更是勤奋,几乎是每天都会到,不是讲学宫的事情,就是将熹平石经二代的事情……

    历史上熹平石经被毁坏之后,要到了四五十年之后,才会由曹芳再次树立起来,不过那个时候已经不叫熹平石经了,而是被称之为“正始石经”。

    石经这个东西,本意是因为石头么,相对来说算是比较坚固且耐用的自然界的物质了,而且以石为经,也方便学子拓印,以此来广为传播,但是并不是说斐潜从腰包里面掏出一些钱财,然后哗啦啦的石经就能树立起来,这其中的事情还有很多。

    先不说先期的校对和遴选工作,这一部分蔡琰和司马徽基本上都讨论得差不多了,所以大体上内容是确定的,也就是基本上还是以古文经为主,至于今文经么……斐潜当然不会宣称说什么今文经不好,而是对外表示,今文经字数那么多,哪里有那么多的石头,雕刻不了!另外今文经之中有太多的图谶啊,注解啊,微言大义啊什么的,尤其是各家各派之间都有一些差异和不同,所以刻哪一家也不是事对不对?想要上石经,先统一口径再说呗……

    就算是如此,石经之事依旧有好多的事项要斐潜来进行拍板决定。

    首先就是石材遴选,司马徽似乎觉得反正不是花他的钱,所以不求最好但求更好,普通的石材根本看不上眼,大力跟斐潜推荐一款“进口”石材。嗯,确实是“进口”货,因为如果按照各个诸侯的势力划分的,这个所谓的与大汉火德相得益彰的“火德之石”,的的确确现在不属于斐潜的势力范围之内……

    吕梁山,太行山原本也有不少石头,斐潜的意思是用这些石头就成了,不过那些就是一些普通的花岗岩了。但是司马徽一而再,再而三的劝说和强调,像是这样的百年功业,岂能用普通花白色,或者是花灰的石头来雕刻呢?将至骠骑将军的面子于何处?

    可问题是进口货很贵啊……

    这年头可没有什么物流,所有的原材料都必须是人拖马拉的运来,万一路上出现什么漂没啊,折损啊,这个钱真的就是花得跟流水一样,还不确保能听什么响……

    所以斐潜咬着牙没松口,只是让人再去吕梁太行一代勘察,看看能不能找到一些红颜色的花岗岩,反正要从什么西域进口,又或是去山东调集,斐潜是不干的。司马徽说来几次,见斐潜态度坚决,也就叹了口气,暂且忍下,不过看样子并非是放弃,而是准备等过一段时间找不到红颜色的石头之后再次老调重弹。

    除了石材的问题之外,这个满口好好好的老家伙,不仅是想要刻一种字体,而是准备刻三种!

    司马懿振振有词的表示,昔日熹平石经采用的是隶书,刻成之后,虽然说内容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但是字体么,就让人诟病不已,许多人表示这么严肃认真的事情,怎么能用隶书来刻?简直是侮辱了经文!

    没错,隶书么,看看这个“隶”字,就知道这种书法的来历了。

    司马懿腆着脸,笑呵呵的表示为了展现出骠骑将军的大气,表示要么不做,要么就要做个大的,不仅是要用隶属,同样还要用小篆,甚至表示同时还需要雕刻古篆,也就是类似于甲骨文或者金文的文字,方能体现出这一版本的石经的卓而不群,才会有天地寰宇之间的浩然之气附之其上……

    嗯,反正差不多是这个意思。

    可问题是,用三种字体,并非说就是刻三次就算是完了,因为司马徽表示是在同一个石经石碑之上,同时刻出三种字体,上下可以进行对照,这样的难度就不是说多三倍的工作量,甚至是多出十倍也不止!

    雕刻石经可没有什么涂改液,一片石经石碑,从撰写底稿,到雕刻到石碑之上,任何一个步骤,成百上千个字当中,如果出现了一个字,多了一笔甚至是少了一笔,这个石碑就基本上废了……

    而对于工匠来说,能认识隶书就已经是非常不错了,更何堪是什么小篆,还有那些比小篆还要更古老的金文!

    大气!

    豪华!

    斐潜就想问问司马懿,自己的额头之上是不是写满了“凯子”两个字……

    三种字体啊!有那么一个瞬间,斐潜甚至能感觉到自家的小钱钱开始蠢蠢欲动,已经准备随时腾空而去!

    可是翻来覆去考虑了许久,斐潜还是咬着牙同意了司马懿的这个方面的请求,毕竟这个和石材什么的消费不一样……

    石材什么的,虽然颜色或者花纹上面有好看的,有不好看的,但是只要是属于花岗岩类型的,质地也就相差不会太多,所以为了什么好看的颜色,就花十倍甚至是数十倍的价格从别处进口,确实有些不划算,但是这个三种字体么,又是另外一件事情了。

    从汉字进化上面来说,不管是小篆还是甲骨文,金文,都已经不适合当下的书写习惯,甚至也不符合未来的发展方向,其中最为重要的原因,就是书写方式的改变,从刀到笔,人类会自然而热的选择更为便捷更为舒适的书写方式,但是并不是意味着所有的古老的字体都要毫不保留的抛弃。

    因为那是根。

    一种文化的根。

    就像是后世美式键盘的广泛使用,导致了很多人在书写方面上的退化一样,文字的书写,其实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一种文化的传承。

    斐潜来自于后世,知道在后世为了专门研究甲骨文,或者是金文有多么不容易,一方面是因为在文学传承上的问题,另外一方面则是因为流传到后世的东西有多么的稀少……

    所以如果现在采用三种字体进行雕刻,纵然不一定全数都能传到后世,但是多一份的备份,或许就多一份的传承。

    三种字体!

    金文、小篆、隶书!

    或许后世的人挖掘出来的时候,就可以很直观的看见从春秋到秦汉,华夏文字的整个变化,也不用费尽心思的去猜测某个篆体或者金文是什么字,因为就像是对照的字典一般,在石经之上就能检索出来……

    这算不算是自己对于后来世界的一种贡献呢?

    反正不就是花钱么?不就是剁手么?花得值就好了,反正后世也不是没有剁过手……在内心泪流满面的肉痛之余,斐潜也就只能是这样的安慰自己。退出转码页面,请下载app爱读小说阅读最新章节。

    在和司马懿反复敲定了一些石经的细节之后,斐潜也从荀谌之处得到汇报,在现阶段的经济体系之中,荀谌发现在当下市面上出现了一些仿制的征西钱币……

    该来的,终究会来。

    “劣币驱逐良币”,斐潜也懂,甚至比一般人都清楚,所以早在制造征西钱币的时候,就已经是考虑到了这个问题。很多人都知道“劣币驱逐良币”这六个字,但是其中有一部分人就是望文生义之辈,不知道其实在“劣币驱逐良币”之下,还有一些特定的限定条件,甚至还有“反格雷欣现象”。

    劣币驱逐良币要成立,首先,劣币和良币同时都必须为法定的货币;其次,两种货币适用一个固定的法定比率,再次,两种货币的总和必须超过社会所需的货币量。

    而在汉代,或者说在斐潜管控的境内,这三个条件,一个都不符合。

    汉代一直使用的都是五铢钱,金银都很少用,所以在三国描述什么大商家的时候,也都是用几亿钱进行描述,而不是用几万两黄金什么的,而五铢钱,不管是原先的那些质量好的五铢钱还是后来董卓铸造的纸钱,在关中和并州地区,现在已经基本上退出了流通市场,所有的商铺都不接受,所以第一个条件并不符合。

    其次,汇率这个东西,锋锐无比,斐潜又怎么会轻易的交出去?因为只有在长安和平阳有设立大型得钱币兑换机构,下一步会在成都建设第三个,而这三个机构就是后世钱庄的雏形了,都是属于斐潜之下直接管理,稍微变动一下汇率,便可以让这些企图前来兑换征西钱币,以此盈利的家伙亏得连裤子都穿不起。毕竟当下钱币和后世纸币系统不一样,就算是往铜内掺杂了许多铅锡之类的其他金属,依旧是根据重量有一定价值的,并不是完全无底线的廉价,当汇率变动到无利可图的时候,自然就不会有人考虑运什么五铢钱到长安、平阳来进行兑换,而是开始考虑仿制,就像是现在出现的仿制的征西钱币一样……

    但是,这恰好是斐潜所需要的……

    这时是汉代,不是后世那种物流便利,物资丰富的时代,而是想要做一个什么事情,都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的时代,是一个市面上商品交换严重受到小农经济制约,物产低下,经济流通完全和后世不能相比的年代!

    要发展商业,自然不能缺少一般等价物作为杠杆,而当下不管是真的征西钱币,还是假的征西钱币,就算是数目再多一倍,都不会超过整个大汉所需要的钱币数量!

    同时,能拥有仿制钱币能力的会是谁?

    会是一般的,普通的农夫农妇么?

    所以当出现假币得时候,斐潜并不担心什么劣币驱逐良币,因为这个问题的根源在于权势而非经济。

    不管是汉代还是后世,每一套货币的发行,都是由国家强制人民接受的,尽管付款的一方很乐意使用劣币,但收款的一方却不会甘愿接受劣币,只有在国家能保证收款方接受的劣币能够继续流通的时候,劣币才能得以继续存在,这条规律才能继续起作用,而且当整个大汉都在使用征西货币,都在受到征西货币的金银汇率而市场起伏波动的时候,斐潜在其中能收倒的就不仅仅是钱币上面的好处了……

    因此斐潜得到了这个消息之后,不仅没有生气,反倒是觉得有些开心,因为别的好处暂时不说,经济方面上又有一个机会可以捞钱了,多少可以弥补一下因为这个熹平石经二代将要产生出来的巨大窟窿。

    有开心的事情,自然也有不开心的,在太原崔均上报,郑康成到了太原,正在太原城外西南十五里,借一处道观开课授讲,据称开讲之时,有千人云集……

    郑康成到了太原?

    什么时候来的?

    相传,在郑玄鼎盛时期,甚至有万人听讲……

    当然这个数字么,按照华夏文人的尿性,很有可能是虚指,比如万人空巷什么的,按照后世经验判断,超过五百人,不管怎么坐,都差不多是一个老师的人肉嗓子的极限了,上万人,啧啧……真有上万的话,郑玄讲完课,人估计也就废了。

    所以这个万人听讲什么的,先不理会是不是累计计算的,单是考虑一下郑玄究竟为了什么而来……

    正所谓无利不起早,斐潜也不会相信郑玄这个老大儒会千里送温暖,自动自发的到太原这里来学什么锋做贡献,因此多半是因为发现了并州这里的风水不错,想要来分一杯羹的?

    理论向来就是高点,不管是文学还是经济,或者是什么其他的领域,都是如此,所以这一次,得派个人去看看……马月猴年的诡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