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18脸红心跳 - 历史小说 - 和龙傲天一起建设祖国[快穿]在线阅读 - 第115章

第115章

    袁改明叹了口气,“那你想过你爹吗?”

    忽然被cue,袁建国的背不由得挺直了一下。

    陈冬梅抬了下疲惫的眉眼,“都说女儿是爹的小棉袄,你爹年龄也大了,你这么拼,万一有个什么好歹,他该怎么办?”

    父女亲情难以割舍,袁奕从小被袁建国抚养长大,就算是看在袁建国的份儿上,也该收一收自己那不怕死的性子才是。

    “你说呢?”

    见袁建国不吭声,袁改明不轻不重地扯了下他的袖子。

    袁建国皱起了眉,心里在想着要说的话,片刻之后,他拉住了袁奕的手,语重心长道:“闺女,你放心去做你想做的事吧,不用担心我。”

    袁改明、陈冬梅:???

    “你一向是个省心的孩子,爹相信你。”

    袁建国这一番话打了他们一个措手不及。

    是自己表述的不够清楚,没让他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吗?

    这时候的支持可不是鼓励,而是大义灭亲啊!

    同样绑定了“赤心报国”系统的袁建国心中有数,系统不会因为任务没完成就保证他们的安全,若是在任务完成之前就因意外离开这个世界,他们照样会面临惩罚。

    但,袁建国更了解女儿的脾性。

    做过这么多的穿越任务,她从来不会打没把握的仗,既然她选择继续奋战在一线,就一定会保证圆满完成每一次的工程。

    身为父亲,袁建国相信她。

    听了袁建国这话,陈冬梅真是被气得无话可说。

    可又有什么办法呢?袁改明这个当爷爷就这么犟,也难怪袁建国和袁奕是个劝不动的性子。

    见他们的眉心又拧紧了几分,袁奕拉住了陈冬梅的手,慢慢将她攥紧的五指展开:“奶奶,有些工作就算不是我做也会有别人来做,您心疼我,但他们也有他们的家人心疼,既然我有能力做得更多,为什么要退缩呢?”

    “我宁愿做冲锋陷阵的卒,也不想当指手画脚的将。能为建设祖国献一份力,孙女光荣啊。”

    不止是陈冬梅,杨丽也被她的那一句话惊得说不出话来。

    她之前听城里人说,干工程能赚大钱,想当然就以为袁奕选这门专业就是为了能够有一份高薪的工作,以后能过上更好的日子。

    可当她听陈冬梅说了干工程的辛苦,听袁改明说了她干工程时的不要命,才知道,她是将每一份热情全部灌注在了建设祖国的道路上。

    在她眼里,祖国的地位高于一切,甚至比父亲袁建国还要重要。

    看来,是自己小瞧了她的一片丹心。

    过去这二十多年,从来没能好好地认识她……

    这一晚上,为了劝袁奕不要太拼命,陈冬梅和袁改明真是把嘴皮子都磨破了。

    偏偏有国家给袁奕当靠山,给她当心里支柱,所以任凭他们夫妻俩给她分析利弊,袁奕就是要坚持在工程建设的一线,谁拦也不管用。

    既然袁奕苦苦坚持,袁建国这个当爹的也“助纣为虐”,他们只好跟着点了头。

    “下一个工程很重要,我让你留在一线可以,但必须答应我一个条件。”袁改明退让了一步,但还是死死地守住了底线。

    袁奕:“您说。”

    陈冬梅接上了他的话,一本正经道:“无论何时,必须要保证自己的安全,听见没?”

    保证安全,就是他们对袁奕最低的要求,也是最后的底线。

    “没问题,请您放心!”袁奕郑重其事地站起身,作了个揖道,“下一个工程什么时候开始动工?”

    “还没定下来,估计还要几年的功夫。”

    袁奕又问:“是在哪儿?”

    袁改明:“常江,叁峡。”

    ——

    杂交水稻后续的研究要在南海进行,这次,陆必清只带了一个学生,却不是他最得意的学生。

    袁建国放弃了和他继续研究水稻的机会……

    那天,袁建国他们一同来到车站为陆必清先生送行。

    望着来来往往的旅人,陆必清先生只是不停地叹气。

    “可惜啊,要是你能一起去南海就好了。”

    陆必清从未这样惋惜过一个人。

    那感觉,就仿佛是斩断了自己最强健有力的手臂。

    这些年他的成就里,袁建国有不小的贡献,他的细心、他的专注是其他学生所不具备的,尤其是他不达目的不罢休的那股劲儿。

    他总说自己那是强迫症,可在陆必清看来,却是难得可贵的品质。

    如果他能跟着自己继续专注水稻的研究,或许就会有新的突破……

    袁建国惭愧地低下了头,“对不住了老师,我……”

    陆必清淡淡地笑着,打断了他的道歉,说:“理解理解,毕竟也是为了老百姓的吃喝,说对不住那可就言重了。”

    马上就要毕业了,袁建国并没有跟着陆必清踏上科研的路,而是选择了留下来利用自己的所学大力地发展农业。

    民以食为天,农业乃是民生大计。

    尽管现在已经研究出了高产的农作物,但并不意味着老百姓就能过上丰衣足食的日子,只有将科学的技术融入到农业生产中,才能将这些年所学的知识最大化地利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