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po18脸红心跳 - 历史小说 - 医汉在线阅读 - 第274节
翻页 夜间

第274节

    别说什么插队不插队的,没见到人家公主在都边上给小神医打下手吗?

    你敢插队,那就是冲撞公主、藐视皇权!

    有种种因素摆在前头,长安城中不管达官贵人还是寻常百姓,那都是相当懂规矩讲礼貌的。

    也有些不一样的人,比如不少世家子弟就在私底下窃窃议论,说什么的都有。

    大抵是觉得老李家这皇室是个草台班子,什么事都乱来。

    搞那个科举选出一堆歪瓜裂枣也就罢了,连人命大事都这般儿戏,谁会相信那么个小娃娃会医术?

    难怪上回突厥差点敢直接打到长安来。

    这些人是怎么个想法,霍善自然也是不关心的。他忙活完义诊的事与李丽质一起回到太极宫,李世民那边还没收工,他正在显德殿看诸卫骑兵统将们习射。

    李世民登基那年突厥打到家门口、他不得不亲自出面与突厥定下渭水之盟,暂且用巨额钱财安抚住那些兵强马壮的草原人。

    这件事是一些人口中的笑柄,也是李世民心中的耻辱。

    他这三年来特意腾出了显德殿这边的空地,经常亲自检阅诸将的箭术是否有进益,时刻不忘动员他们学习卫青霍去病为诛灭突厥而勤加苦练。

    朝中那些文臣觉得箭矢飞来飞去太危险,屡次劝他不要让人在宫中练习,李世民全都充耳不闻。

    整个大唐都是他有份领兵打下来的,谁能比他更清楚刀剑无眼这种事?他就是要把态度摆在这里,让所有人都知道他的决心!

    霍善找过去的时候,李世民正在跟诸将坐在一起畅谈霍去病他们抗击匈奴的光辉事迹,讲得那些将领一个个都挺上头,纷纷表示他们也要为大唐把突厥给灭了!

    霍善正好听到这一段,也听得那叫一个津津有味。

    多夸点,我爹就是这么值得夸!

    见霍善他们都回宫了,李世民便结束了这次发言,宣布这次小型动员会议暂且散会。

    霍善道:“你们要打突厥了吗?”

    李世民道:“再等等,应该差不多了。”他都厉兵秣马三年有余了,迟早要把突厥给灭掉,要不然人心不会安稳。

    这可不仅仅是面子的问题。

    霍善倒没担心李世民做不到,因为李世民确实一度把突厥给打得落花流水,震慑得西北各部族纷纷来朝贡或者直接求内属。

    还喜提“天可汗”的称呼。

    霍善快快乐乐地在大唐贞观三年待满三天,才挥别李世民他们回去了。

    回去之前,李世民还送他一枚印章,说是大唐新建了个医学,本来就在物色博士人选,给他担任正好适合。不用他怎么管事,他只要定时过来考考学生,或者带学生出去巡疗!

    巡疗是大唐医学的一个重要活动,比如各州医学的生员在本州境内搞巡回医疗,底下的县乡要去、驻扎的军队里也要去,主要适用于医疗资源不足的时期。

    要是当地医疗资源充足,每个地区都有足够的医生负责解决当地医疗需求,那自然是没必要巡疗的。

    现在的问题就是医生不太够,所以就算是长安办医学也需要把学生们派出去巡疗。

    霍善一听,这个活他可以干,绝对不会耽误人。于是他心安理得地把新印章收下,乐颠颠地带着它回去了。

    第255章

    这次诊金结算, 霍善照例先看奖池新增了什么,定睛一瞅,他赫然发现奖品栏多出个【泛舟高手】。

    怀揣着满心好奇,霍善打开这个一次性技能道具的介绍。

    原来这技能是由李渊贡献的, 在玄武门事变发生的时候, 李渊正在湖上泛舟。等到玄武门那边杀得差不多了,他才让人把船靠岸, 问身穿甲衣、手执兵器、满身杀戮气息的尉迟敬德:“今天是谁在作乱?你怎么跑来这里?”

    据传这是李渊觉得手心手背都是肉, 听到杀声震天都没有回岸边, 准备等几个儿子杀出结果来再做打算。这不,张口就问“今天是谁在作乱”, 显然是把解释权交给了拿着武器杀到他面前的人!

    所以这个一次性技能道具的效果是这样的:假如你有拿不定主意的事, 大可以用用它去泛泛舟。等到一个时辰的泛舟时间结束, 一切兴许就有了结果!(注:该结果不一定是你想要的, 如不能接受切记要慎用。)

    霍善:?????

    不愧是你,总是出些啥用没有的技能道具。

    “还是看看新商品吧。”霍善嘀咕了一声, 打开了商城,只见上头出现的是一把琵琶。

    还有提示说假如一口气买十把的话可以获得随机曲谱一本!

    霍善一边暗自腹诽哪个傻子会一口气买十把这玩意, 一边把购买数目选到最大。

    很快地, 他获得了十把琵琶,以及一本《段师琵琶曲谱》。

    这位段师的相关记载出自《乐府杂录》,讲的是有次大唐长安遭遇大旱,皇帝下诏让两市奏乐祈雨。天门街上的百姓特别好胜, 奏着奏着双方开始以乐曲比斗。

    先是东街盖了处高高的彩楼, 请来当时公认的琵琶第一人康昆仑登楼奏乐。康昆仑亦是自负盛名, 并没有推辞,上楼就弹起了自己新编曲的《绿腰》。

    大家都认为西街那边必然要输了, 结果只见一妙龄女郎抱着琵琶登上对面的高楼,笑着说:“我也弹一曲《绿腰》吧,但是会把这首曲子移入枫香调中。”

    众人听不懂什么是枫香调,可这种事都是“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这“女郎”抬手一下拨便有风雷之声,听得满街百姓如痴如醉。

    瞧瞧这弱质女流,弹起琵琶来居然比康昆仑这个西域汉子更有气势!

    投她!

    必须投她!

    事实上这一曲折服的不仅是听众,连康昆仑这个当事人都大为叹服,当场顾不得什么东街西街的胜负了,二话不说跑过去表示想拜对方为师。

    对方闻言微微一笑,回去换了身衣服出来。

    大伙这才知道原来这“女郎”居然顶着个锃亮锃亮的光头。原来他乃是庄严寺的僧人,法号善本,俗姓为段,江湖人称“段师”。

    西街的商贾跟风筑楼时被东街那边嘲讽必输无疑,咬咬牙下了血本去请段师出马!

    都说有钱能使鬼推磨,这是有钱能让和尚当女装大佬和人斗琵琶!

    霍善看得大为震撼。

    不愧是大唐人,连祈雨都能这般热闹。

    霍善麻溜抱着个大大的琵琶去找李长生。

    一见到人,他张嘴就来:“师父,我想看斗乐!”

    李长生:?

    霍善把琵琶拿给李长生看,还学着李渊那样抱着它瞎弹了一段。

    他记性好,又爱了解新鲜事物,李渊弹的时候他看得目不转睛,所以他只是看李渊弹了一遍,自己便能学个七七八八。

    就他这本领,哪怕不学医也绝对是天赋异禀。

    在汉代琵琶还不算太流行,据传是游牧民族比较爱抱着它在马上弹,而且样式也和后世不太一样,还是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才渐渐发展成后世熟知的模样。

    比起需要很好的臂力才能扛起来的琴瑟,琵琶的重量还是比较友好的,抱着到处弹给人听都没有问题。

    李长生听了霍善的弹奏,又听他仔细讲了康昆仑与段善本斗琵琶之事,笑了笑,无奈地说道:“我们这里都还没有会弹琵琶的人,如何比得起来?”

    霍善道:“人家也不仅是比琵琶的,也比别的乐器。”

    李长生道:“既然你有兴趣,那便给江夏乐师弄个月旦评。说不准等你把这月旦评办起来了,连周围各郡的乐师都要来凑热闹。”

    至于月旦评本来是做什么的,那根本不重要。

    反正都已经被霍善编排进戏文里去了,挪过来搞斗乐大会也问题不大。

    霍善听后两眼一亮,正准备乐滋滋地去找霍光问能不能安排此事,又想起自己刚得了枚新印玺。于是他又倒了回来,一手抱着琵琶,一手摸出李世民塞给他的新印玺,边跟李长生说明情况边强调不是他索要的。

    是李世民非要给他的哦!

    李世民还让他带医学生去巡疗!

    他觉得他们江夏郡的医学生都已经学了这么多年,也可以巡疗起来了。

    李长生:“……”

    知道了,这李世民也是个不靠谱的。

    既然人家都给了,李长生也没有非让霍善还回去,只是心里总有种不好的预感。

    感觉还会有人给霍善塞医官印。

    毕竟给个医官对许多人来说还真不是什么高官厚禄,除了对医术有要求以外别的都挺随意,历朝历代不少民间医家都曾因为给达官贵人治了病而一跃成为御医。

    霍善又把李世民提议多朝联合开发新技术的事讲给李长生听。

    李长生在江夏郡这边主要管着墨家诸事,这些年来墨学院也招收了不少新鲜血液。只是霍善每次跑出去溜达一圈就绘声绘色讲起各方见闻(并提出自己也想要),他们所有人全力投入研究都有点忙不过来。

    比如他有次见了别人的蒸汽机,回来问他有没有办法弄出来;没过多久,他又说有种内燃机……

    跟不上,根本跟不上。

    蒸汽机这种外燃机倒是现有技术下能够实现,因为它的原理非常简单,而且在霍善见到蒸汽机的那个时代就连火车机头的构造都已经公之于众(霍善回来的时候讲的是“师父,我想要火车”)。

    蒸汽机的作用就像是烧开水,火在底下烧,水在上面沸腾,产生大量的蒸汽,而这些蒸汽可以推动连杆带动相应的机器运作。

    经过瓦特改良后的蒸汽机,很快脱离了原本比较单一的煤矿产业,迅速推广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去。

    这东西挺能省人力牛力马力。

    就是比较废燃料。

    对于煤矿资源不发达的地区,还不如多雇几个人。不过江夏郡这边倒是可以小小地奢侈一把,因为这边的矿藏资源还是很丰富的,这玩意可以代替人力去做一些相对危险的工作,尤其是煤矿开采上是非常适用的。

    李长生这两年都在琢磨这件事。

    要像霍善说的那样修一个连通整个大汉的火车网络,目前肯定是做不到的,但弄清楚原理以后修一点给霍善玩玩完全没有问题。

    反正除了霍善外肯定还会有很多好事者想体验一下坐这种大块头的感觉,到时候运行个一年半载肯定就把投入的制造费用给赚回来了。

    既然李世民都提出了多朝联合研发,那李长生肯定也是没意见的。

    光靠霍善去别人那儿瞧瞧成品,想让这些新鲜事物顺利落地其实挺不容易的,比如平板玻璃的制造项目就遇到了不少技术瓶颈。

    明明只是那么简简单单一块透明玻璃,愣是从塑形到切割都需要考虑良久,难怪一直到袁枚那会儿大清都还得花大价钱从洋人那里采购这玩意。

    真就是因为自己没有大规模生产的条件。

    有人愿意多提供点摸索经验,对他们来说当然是件好事。

    李长生道:“那就按你自己的想法去办。”